深度挖掘、自然融合,确保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
深度挖掘、自然融合,确保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
——“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沙龙”(第五场—课程思政)总结
在课程教学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亘古就有的命题。新中国成立起,就注重在知识与专业教育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更加重视“课程思政”,并做出了很多精辟的论断、准确有效的举措。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如今,在我国的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如火如荼,其令人欣慰的育人效果可以预见。
一直以来,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目的/意义、必要性等等,所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是知晓、认可的,并且都在尽力地践行着: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本质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注重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育人先育德,立德以树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即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然而,如何全面、深入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准确内涵及其实施的方式方法,使之针对性强、效果好,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此,2021年5月20日下午,机电工程学院作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沙龙”(第五场)举办单位,特邀请湖南文理学院自动控制教授、电气工程师、教育学博士蔡明山做客主讲“如何把握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他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二是他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就是要解决“到底怎么做”的问题。
蔡教授简单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即,(1)“课程思政”是“一课两目标”:“一课”就是“专业课”;“两目标”就是“专业知识与技术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绝不是两门课—专业课+思政课,也不是一门课分成两部分、平行走。而且,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目标同时存在于一门课程—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思政教育搭专业教育之车(深度融合,自然一体)。没有专业教育,就没有“课程思政”之说。(2)思政目标与思政教育内涵、元素是挖掘出来的,不是预设的、附加的,课程思政也不可看成或实际做成专业课程“思政化”。课程设计中应是先有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能为了思政教育而“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应该在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合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而巧妙、有效地组织开展专业教育,适时恰当融合思政教育。(3)总体上,课程的“思政”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每门课程或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中,“思政”的内涵又往往是明确的、具体的。要纠正“课程思政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狭隘浅见,同时也不能使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过于宏大而空洞。(4)要做到深入挖掘,自然融合。每一门专业课都一定有思政元素,也一定可以实现思政目标。一个专业知识点往往可能内含多个思政教育素材,支撑多个思政教育目标,而多个专业知识点又可以支撑同一个思政教育目标。要注意“思政教育”内容的相关性、适度性及其切入的时机、时长和融入的手段、方法,做到“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厌恶,适得其反。所以,需要集思广益,科学设计,精心选择,深入挖掘,自然融合,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硬贴标签,空洞说教。(5)“润物不一定无声”。事实上,课程思政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很多时候需要“有声”,所以还是无声+有声。
作为本次主题的重点,蔡教授以案例展示的形式,对他听过的若干堂“课程思政”竞赛课进行了诊断式改进设计,涉及机自/机电类、电气/信息类、物理/化学类、英语/专业英语类等课程,主要是“挖得”准不准、深不深、够不够、过不过,方法、手段、形式妥不妥等等。最后,还是作为案例,蔡教授展示了自己正在开展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课程中几个融合“思政教育”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的经验更加影响深远、卓有成效。大家一致认为,听了蔡教授的报告,弄清了内涵,解决了困惑,找准了方向。特别是好的案例展示和不足案例的诊断改进,具体、接地,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指导意义。